第248章 突袭之策(1/2)
留徐晃守屯留后,赵基督率三千余骑士北上。
这支骑士汉胡并杂,按着赵基计划,这支骑士只在真定一带参战。
打完真定这里的战斗后,就要撤回太原。
为了尽可能保存士兵、马匹的体力,赵基正常行军,每日就行四五十里。
太行山东的袁军主力,也开始向常山国汇聚,同样是有序行军。
决战地只能在真定,走的再急也没意义。
黑山军各部以滹沱河为界,挖壕沟建设鹿角、栅栏,围绕真定城建造了一圈相对坚固的防御圈。
“报~!”
斥候引着张燕使骑轻驰而来,赵基已在午后宿营,营地是徐晃行军时分兵建设好的。
勉强可以宿夜,省去了赵基重新扎营的功夫。
营地内也存着前段时间运来的粮草,马匹有更多的时间休养体力。
甚至军士烹煮饭菜时,还有多余的时间烹煮马料,给马儿喂熟食。
河东、太原的武装政权也非赵基一人独有,参与其中的吏士都有类似的股份。
因此战利品才能最大化归公分配,行军时军队也能得到最好的补给。
不存在粮官中饱私囊,以次充好的余地。
滋生贪腐需要时间,军队又是直接管理自身后勤,目前没有独立的后勤系统。
这种军事集体优先的分配制度下,很多管事的军吏自然会发挥主人翁意识。
赵基这里也省心很多,自离开屯留后,都是四更开拔,用整个上午行军;午间天气燥热时就能来到新营地,全军休整即可。
整体士气昂扬,颇有些急切之状。
见斥候引着张燕使者抵达,许多吏士围过来。
赵基原本在练习左右射术,将弓抛给韩述,就来见张燕使者:“又有何事?”
这段时间里,张燕几波使者来回折返跑,也在这里落了个脸熟。
使者递出帛书:“启禀赵侯,袁绍调幽州突骑南下助战,常山有流言生出,说是袁绍与公孙瓒议和。袁绍得冀州,公孙瓒得幽州。”
使者神情焦虑,显然比较认同这个流言。
魏兴、常茂闻言扭头看赵基:“侍中?”
“不急。袁绍杀了公孙瓒那么多部属、党羽,公孙瓒又是性情中人,岂会轻易与袁绍议和?”
赵基拿过帛书抖开阅读,转手传给身边人:“都看看,在我看来这是袁氏攻心之计,以流言压制张将军所部士气,也想逼迫我加速行军。越是如此,我军越要镇定。”
韩述认字少,常茂认字更少,两个人识趣站到西门俭两侧,西门俭低声诵读,魏兴则探头自己默读,默读可比诵读快。
魏兴率先看完,等常茂几个人读完后,才开口:“张将军说袁熙所督兵马不下五千?”
其他几个人也是神情严肃,可以看不起以步兵为主的河北各军,这次袁绍调袁熙南下,所督以幽州汉胡骑士为主……作为三大边军之一,理应警惕、郑重对待袁熙所部。
赵基思索片刻,说:“袁熙所部不会超过三千骑,蹋顿等乌桓诸王虽与袁绍结亲,但公孙瓒复起,最先威胁三郡乌桓。他们与公孙瓒水火不容,停战尚且艰难,又怎么可能相争之际分兵追随袁熙南下?”
赵基扭头看张燕使者:“还请劝慰张将军,请他不要忧虑,再有三日,我军就能出井陉口,与他合军一处。”
“喏。”
张燕使者也自知无法劝服赵基,很快拿了赵基的回书,换了一匹马,跟随另一批斥候队返回。
天色渐暗,赵基用餐后坐在升起的营火前,不由感到有些孤独。
不是想女人,而是有些怀念贾逵、裴秀,这两个人在身边,还能一起商议军事。
留他们分别负责平阳、晋阳的军政事务,虽然能让他安心在外征战,可魏兴这些人实在不是能议论军事的。
临战之际,布置战术时,这些人还能发表一些有用的意见。
若是以军情信息来判断数百里外的战局,他们这些人就缺乏经验,也缺乏可供参考的信息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