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7章 分道扬镳(1/2)
为了节约马力,赵云得到扩编消息后的第三天,这支精骑才抵达真定。
一人三马,配置豪华。
这支精骑的抵达,原本动摇的黑山军各部立刻稳定下来。
穷尽这些黑山军的家底,倒是也能凑出一些骑马的步兵。
可若是专业的骑士,能凑出三百骑就是极限。
而赵基派来充实赵云的这五百骑士,都是并州老兵精心训练的,也是这些老兵的子弟兵,是塞外四郡移民之后。
此前隶属于徐晃,随着徐晃结束军事行动,也就将配属的三千郡北骑士还给了赵基。
赵基重新补充马匹后,这支精骑便为前锋,率先出发了。
按着赵云的理解,以及常识来说,会有一名别部司马或军司马节制这五百骑,负责这五百骑的实际指挥、训练。
结果这五百骑抵达赵云军营时,只有五个百骑队,并无中层军吏。
赵云这里心情复杂,也不敢失礼,立刻书写一道感谢书状,并向赵基询问具体的指示。
而此刻的赵基,正与徐晃结伴送天子、朝廷百官南下。
他们勒马于羊头山,这里是上党两块盆地的地理分界线。
出于礼貌,赵基下马,对着远去的天子车驾长拜。
刘协站在车上,扭身看着后方道路旁的赵基。
天子车驾后面跟着旗车、鼓车,旗帜如林,遮蔽了刘协的视线。
道路拐弯后,刘协恋恋不舍收回目光。
公卿们各乘车驾,跟在鼓车队伍之后,也都是用奇怪心情驻望赵基所在。
那里赵基已经站直了腰背,赵基身后是一队队牵马伫立的骑士,多数是紫袍义从。
杨琦心有不甘,虽然与赵基脱离后,他们立刻就能控制朝廷大权,可威慑力大减。
与赵基相互依附的这段时间,固然赵基的实力上涨迅猛,可朝廷恢复的也是很快。
明明还可以从赵基这里汲取更多的力量,赵基也能借助朝廷大义摄取更多。
可赵基还是忍住了,果断与朝廷做了切割。
但也留下了人质,皇后等人现在就在平阳,还有受孕的董贵妃。
如果未来朝廷这里翻脸无情,赵基也有一定反制手段。
总之,杨琦遗憾不已;感觉再有几个月,就能牢牢将赵基绑在朝廷的战车上。
暂时听赵基的命令也不算什么丢人的事情,随着朝廷公卿衙署重建、恢复,赵基表现的越好,得罪的人就越多,以后自然可以轻易从赵基这里拿回天子丢失的权柄。
公卿们或许表现的无能,但历经沉浮,很多事情都能看透,难的是去改革、执行。
孔融也是感到惋惜不已,明明已经有重创贼臣袁绍的机会。
只要天子旌旗出现在河北,袁绍不死也要残疾。
结果还是因为相互不信任,就这样分兵了。
赵基看着公卿车队消失在驰道拐角处,就扭头看徐晃:“公明兄,你说朝廷诸公返回雒阳后,能支撑多久?”
徐晃不假思索:“不知,我只知道朝廷归位后,会遣使河东索要钱帛谷物。马匹军械之类,也会一并索要。”
“公明说话难听了呀,普天之下莫非王土,朝廷来拿我河东之物,是看得起我河东士民,这是‘征用’,怎么能说是索求、讨要?”
赵基调侃着,扭头看徐晃侧脸:“我等了天子大半个月时间,本以为他会伺机与我畅谈一番。结果不是钓鱼就是射箭、骑马,聊什么都是浅尝即止,如隔靴搔痒。说到底,比之忠义蒙侯,他还是不信我这个平阳侯。”
徐晃只是这样听着,或许每次天子召见赵基,都是一次努力的尝试,可两个人各自都有顾虑,聊的并不投机,这才没能敞开心扉讨论天下形势。
这一切与他徐晃没什么关系,就算跟着去了朝廷,那些公卿也不会正眼看他。
明明有求于他,还要故作姿态,矜持高傲,等着自己去求公卿能赏赐一个为国卖命的机会。
徐晃转而就说:“侍中,我观朝廷似有遣能吏、名士接管上党之意。”
“他们想要就给他们吧,薛洪也坐不稳,明年我们要沉心耕耘恢复生产,我没兴趣跟袁绍交战。”
赵基语气淡薄:“既然都擅长争杀,我们又何必去阻止?让他们放开手脚去杀,我们保境安民,生养孩子。关陇河朔能算四州之地,如今在籍人口不足三百万,亡族灭种之祸迫在眉睫,不可不察。”
徐晃闻言敛容,低声感慨:“非用强法不可。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