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2章 一鼓下城(1/2)
送走秦宜禄后,张杨也督兵抵达。
现在是己方分割、孤立了高干,所谓关隘、敌城并不能阻碍张杨的脚步。
从关城外明晃晃行军穿过即可,反正抵达长治盆地后也能获取补给。
张杨还送来了杨琦的手书,赵基翻开后询问:“怎么不见辅国将军手书?”
“仆不知,或许列位公卿还想着辅国将军在侍中这里有些薄面,就算杨子奇这里交涉不利,也能请辅国将军出面斡旋。”
张杨的立场很坚定,就凭赵基给了他两千人,他就乐意跟着赵基。
赵基地盘稳固,那么张杨征募的这两千人就会成为张杨牢固的底气。
有这两千人护身,再算上原有的亲信部曲,张杨自能强力约束、镇压河内诸将。
眼界稍稍开阔一些,就发现借来的友军、雇佣军比治下征集的旧军好用。
张杨这里是这样,吕布那里也是这样一样的。
只要赵基统治稳固,派遣出去的雇佣军会保持足够的忠诚。
朝廷、公卿们缺王师,张杨实际上也缺。
上党战事进展顺利,又是袁绍主动来求和罢战……这种情况下,总不可能是公卿的功劳。
张杨再糊涂,也清楚迫使袁绍求和的是谁。
于是乎,负责代手书过来的张杨,没有如公卿预料的那样的代表朝廷施压,反而开口就将公卿卖光。
赵基捏着帛书:“这些呆鹅,难道看不出来袁绍求和的意图?这分明是要试探我军虚实,若是答应,我军难免生出懈怠之心,袁绍乘机驱兵而进。战事失利,谁来负责?”
说着赵基站起来,双手负在背后,来回踱步,沉眉思索的样子。
引的张杨、薛洪、魏兴等人侧目观察,赵基突然驻步:“使者往来,我之军情已然泄露!切不可拖延,传告全军,明日攻城!”
魏兴、西门俭拱手长拜,声音亢奋:“喏!”
虽然攻城器械没有尽数打造完毕,可土山已经垒好,这段时间的对射争锋中,己方也是占优。
壶关城中,守军不过三千,真正甲兵不足千人。
这有什么好畏惧的?
全军吏士都想打壶关,朝廷想跟袁绍和谈……怎么也要尊重一下军队的意见。
张杨感觉有些不妙,赵基的反应过于浮夸,大有纠治公卿内通袁绍之罪。
死几个公卿不会影响张杨什么,他就担心赵基派他执行这个艰巨的任务。
想到这里,张杨去看薛洪,薛洪也默契抬头,彼此似乎都预见了这种事情。
可他们又有什么办法能阻止?
再说了,赵基所担忧的也有一定道理,谁敢保证公卿与袁绍之间没有书信往来?
次日,四更时分。
壶关城外各营如往常一样烹煮早餐,但外派的斥候队更为密集。
壶关城头,守军、高干都已察觉今日的气氛有些不同。
可视线内,依旧有尚未造好的攻城器械,数量还很多。
“骑兵!”
一个军吏指着远处低呼,高干扭头去看,就见一股骑兵正朝城东土山而来。
这股骑军之后,又是另一支骑军,都在向土山两侧聚集。
随着太阳露头,全副武装的虎步军结队出营;昨日抵达城南营地的张杨也出兵两千。
整个城外,到处都是移动的军队,还有运输箭矢的车辆。
除去攻坚的虎步军外,义从骑士中善射之人都已登上土山,正往土山上运输箭矢。
山风向北吹刮,各类旗帜飘扬。
高干左右看一眼,见左右军吏皆面如土色,都没有防守、退敌的信心。
城破之后,寻常百姓、士兵大概率都能躲过去,高干也有价值,他们这些军吏的命运最为凶险。
当太阳缓缓升起之际,赵基驱马登上土山,他一跃下马,爬上箭塔观望土山各处。
见还有军队在运动,主要是上党义兵、郡兵,正推搡云梯大车,缓缓在土山之前立成一排。
黑旗第一队,当仁不让结阵立在土山正前方,与壶关城墙只有六十步距离。
他们面前二十步,就是缓缓就位的云梯大车。
赵坚立身阵中,左手挽盾斜举在面前,与周围人组成密室盾阵。
没人敢疏忽大意,守军随时可能撒放流矢。
“徐公明是赶不上这一战了。”
赵基感慨着,询问左右:“可要劝降壶关?”
一伙人相互看看,他们不缺劝降壶关的功绩,甚至自始至终没有劝降的念头。
一个书吏站在后排,鼓足勇气想要上前赌命的时候,赵基一笑:“也对,高干可是袁绍的外甥,他怎么敢投降?壶关吏民追随高干,贼性深重,又怎么会突然间醒悟?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