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0章 下雪好打猎(1/2)
宋建国和王静雅捡了一整天山核桃,回到家时,双手被染得漆黑,怎么洗都洗不掉。
考虑到晚上还要清理山核桃腐烂的外皮,两人索性就不管了。
冯晓萱和宋阳算着时间做好了饭,等他们洗完手,便能直接上桌。
吃饭时,宋阳顺带说起杜春明和李卫东到村里视察工作,以及让宋建国腊月二十去参加表彰大会的事。
能得到表彰,无疑是对宋建国工作的认可,这让宋建国脸上一直挂着笑容。
王静雅看不下去,忍不住说道:“有啥好高兴的,又没奖钱和粮油,就是来回跑二十多里路,捧个口缸回来,至于这么开心?”
宋建国的兴奋劲儿被泼了冷水,笑容瞬间收敛,但还是反驳道:“话不能这么说,好歹是种认可,说明没白干。”
确实,那时奖励很少,也就是上台戴大红花,领个印着“先进”或“优秀”字样的搪瓷口缸,更多是名誉上的,物质奖励很少。
宋阳心里则想着,父亲可能是最后一届被表彰的生产队长了。不过,有个好名声总归不是坏事。
饭后,一家人在屋里烤火,顺便剥那些裂开或已经黑烂的核桃外壳。
山核桃通常长在陡峭且地势高的山坡上,树高从数米到数十米不等,所以采收时,山里人不说采山核桃,而是叫打山核桃。
一棵山核桃树生长缓慢,约20年才开始结果,树龄可达百年。
每年夏季结果,九月白露时成熟,外皮由青变黄就可以打了,早于白露打下的,果仁香气和滋味不足,等自然掉落又会错过时机,因为野猪、松鼠早就惦记上了。
所以,想有好收成,得靠人去打。
如今已是腊月,早错过了打山核桃和毛栗子的最佳时机。
因此,宋建国和王静雅花了不少时间,才从山上弄回这两背篓,捡的都是落在草叶间或石头缝隙里的“漏网之鱼”。
实际上,到了能打山核桃的时候,山里人都会去弄一些回来,很多人相信“以形补形”,觉得吃核桃能变聪明。
山核桃大概是最让山里人又爱又恨的东西。
爱是因为它是不错的零嘴,闲暇时拿个锤子,垫块石头,能慢慢敲着品尝醇香;恨是因为太难剥,果仁藏在夹缝里,抠都抠不出来,敲重了又会弄碎,没耐心根本吃不到。
所以,即便宋阳说可以榨油,也没多少人愿意去捡山核桃,估计都觉得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。
宋阳敲开一个,发现很难吃到果仁,便打算放弃:“连吃都这么难,更别说榨油了,改天别捡了,敲碎喂寒号鸟还不错。”
“捡,为啥不捡!”冯晓萱在一旁帮忙,没一会儿双手也变黑了,她说道,“剥了外皮晒干后,可以拿回来煮,再用铁锅在灶上炒,把外壳炒脆就好剥了。”
宋阳有些怀疑:“还有这方法?”
冯晓萱自信满满:“到时候你就知道了,还能放盐和香料煮,味道更好。我在我外公家时,用铁鼎罐煮过。”
“那就试试。”
正说着,外面传来狗叫声。宋阳起身出去,站在院子里,看到对面竹林有人打着手电走来。
他走到院墙边一看,认出是王岳,连忙去开院门:“岳哥,好多天没来了。”
王岳笑着说:“忙着给屋子刷桐油,又跟着我爸妈到山上挖了好几天蕨根和葛根,每天累得不行,哪有空过来。
桐油干了,我们先从大村子搬过来住了,晚上没地方消遣,只能往你这儿跑。”
宋阳关了院门,问道:“叔叔阿姨没一起搬?”
王岳说:“没有,他们说等过年杀了年猪再搬,让我先到新房子看家。”
王岳拉住宋阳:“阳子,我在家等了好几天,你不是说忙完就叫我一起去打猎吗,等得我连你的影子都见不着。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