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九五章 牢中无岁月(1/1)
第二九五章牢中无岁月
在那阴森且令人闻风丧胆的诏狱之中,张好古与孙元化这两位看似被困于囹圄的人,却在这狭窄又昏暗的牢房里,开启了一场别样的交流盛宴。平日里,两人百无聊赖,便将话题聚焦在了火器方面。
张好古率先打开话匣子,他眉飞色舞地讲述着自己曾听闻的那些新奇火器的设计概念,从火器的射程原理到精准度的提升方法,每一个细节都被他说得头头是道,仿佛眼前不是潮湿冰冷的牢房,而是一个热火朝天的火器研发工坊。孙元化则在一旁侧耳倾听,时不时微微点头,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。当张好古讲述告一段落时,孙元化便会以自己丰富的实战经验进行补缺。他会详细地分享在战场上,不同火器的实际使用效果,以及如何根据战场的具体情况对火器进行调整和改良。两人你一言我一语,激烈地讨论着,那股专注的劲儿,仿佛完全忘记了自己身处诏狱这一绝境。
而当话题转到算学和几何时,张好古更是如鱼得水。他凭借着自己穿越而来的优势,将古今中外的算学、几何知识融会贯通。从古老的《九章算术》到西方先进的几何原理,他信手拈来,滔滔不绝。孙元化听得如醉如痴,时而瞪大双眼,满是惊讶;时而微微皱眉,陷入沉思。他从未想过,这算学和几何之中竟还有如此多自己未曾触及的奥秘,这些知识就像一把把钥匙,为他打开了火器研发的新大门。
在材料和机械方面,尽管身处大明现有的条件限制之下,但两人依旧各有见解,互相补充。张好古会提及一些现代材料的特性和用途,虽然在当下难以实现,但却为孙元化提供了全新的思路。孙元化则结合大明现有的材料资源和工匠技艺,探讨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创新和改进。他们在这小小的牢房里,仿佛构建起了一个属于他们的科技王国,不断地探索和前进。
在这日复一日的交流中,牢中没有了时间的概念。他们既看不到窗外的黑夜与白天的交替,也感受不到时光的悄然流逝。真可谓是“山中无岁月,牢中亦忘时”,两人完全沉浸在知识的交流和碰撞之中,忘却了周围的一切。
孙元化在这知识的海洋中畅游,渐渐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即将被处死的人。曾经萦绕在心头的恐惧和绝望,此刻早已被对火器知识的热情所取代。而张好古也暂时忘却了自己想要想法出狱这件事,在与孙元化的交流中,他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成就感。
然而,外面的世界却因为他俩的事情而翻了天。朝堂之上,大臣们议论纷纷,有人认为张好古和孙元化是罪大恶极之人,理应受到严惩;也有人觉得他们是难得的人才,应该网开一面,让他们继续为大明效力。民间更是流言蜚语不断,各种版本的传闻在大街小巷中流传。有人说他们是勾结外敌的奸细,有人说他们是身怀绝世技艺的奇人。总之,说什么的都有,整个京城都因为他们的事情而闹得沸沸扬扬。
与此同时,叶小鸾的身体也在一天天好转。之前那场大病让她虚弱不堪,整日只能卧在床上,脸色苍白如纸。但随着精心的调养,她的身体渐渐有了起色。如今,除了身体还有些虚弱,走路时偶尔还需要人搀扶之外,其它的一切都已好转。那苦涩的药汤也早已停了,她的脸上也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红润。她时常坐在窗边,望着窗外的天空,心中牵挂着诏狱里的张好古,不知道他在那阴暗的牢房里过得怎么样。
在那风云变幻的明末宫廷之中,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就像是皇帝崇祯帝安插在各方的一双敏锐眼睛,他时常进宫,向崇祯帝汇报着宫外的种种情况,而其中,张好古的事情更是他汇报的重点之一。
自从张好古被下狱之后,崇祯帝的心中其实也是颇为复杂。起初,他因为张好古的某些举动而龙颜大怒,可随着时间的推移,那股怒火也渐渐消散。他心里暗自想着,只要张好古有那么一丝求饶的意思,他便会大度地将其从狱中放出来。毕竟,在这朝堂之上,人才难得,张好古也并非一无是处。
骆养性每次进宫,崇祯帝都满怀期待地等着他说出张好古求饶的消息。然而,骆养性每次的汇报都让崇祯帝的期待落空。其实,这着实是冤枉了张好古。张好古并非不想从那昏暗的狱中出来,更不是不想向皇帝求饶以换取自由。只是,他和孙元化被关押在一起后,两人就如同找到了知音一般,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之中。
在那狭小的狱中,他们时而激烈地探讨着西洋的先进火器之术,时而又沉浸在对天文地理的研究里。窗外的世事变迁、宫廷中的风云涌动,都被他们抛诸脑后。他们专注于彼此的交流,那些新奇的想法和见解如同璀璨的火花,在两人之间不断碰撞。白天,他们借着微弱的光线在地上写写画画;夜晚,他们在黑暗中依旧畅谈不休。
时间如白驹过隙,转眼间一个月过去了。崇祯帝在那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中,始终没有听到张好古求饶的动静。他坐在龙椅上,眉头微微皱起,心中暗道:“再给他半个月的时间吧。若是到时候他还不求饶,哼,朕定要给他个好看,让他知道冒犯天威的后果。”
而在宫外的张家,却是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。张老财两口子每天都是乐呵呵的,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。他们满心期待着儿子张好古的喜事,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这即将到来的成亲之事一扫而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