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98章 安抚荆南(2/2)
老子九卿,儿子孝廉,还能自选其地出任长官,如果张羡还不满足,恐怕他的心腹桓阶、刘巴等人都会觉得他贪得无厌,面目可憎了。
至于荆州刺史
张羡但凡还有脑子,就不会提这个条件,他可是正宗的南阳人,根据东汉三互法,他到死都当不了荆州刺史的。
至于桓阶,刘巴这等人才,刘封自然不会闲投散置。
刘封对张羡父子如此厚遇,为的就是收拢桓阶、刘巴等人的心。
桓阶自不必提,忠信坚忍,才能卓著。
刘巴这个敌体却是让刘封的心情很是复杂。
在原本的时空中,这位刘巴可谓是刘备的敌体。
他由始至终就是看不上刘备。
张羡的叛乱被刘表镇压之后,刘巴作为荆州名士,被刘表一锅端去了襄阳。
在襄阳时,为了加强刘备的力量,刘表曾属意让刘巴去支持刘备。
刘巴不但是名门之后,而且本人也是零陵名士,刘巴的祖父刘曜就曾当过交州苍梧太守,而刘巴的父亲刘祥更是做到过江夏太守的高位,和孙坚是政治盟友。
可刘巴本人却是极其讨厌刘备和刘表。
大耳哥的魅魔光环对刘巴毫无半点作用,相反,刘巴始终认为刘备不足以成就大业,他心目中的真爱是曹操,常常表现出对刘备的不屑和轻蔑。
同时,刘巴和刘表有深仇大恨,其父死于南阳士族豪强之手,而在这些人背后的幕后黑手,正是荆州刘表。
刘表对刘祥相当讨厌,因为刘祥身为江夏太守,却是支持孙坚,而孙坚的主公袁术,正和刘表水火不容。
因此,不论刘表本人以及刘备的多番征辟,刘巴始终无动于衷。
直到后来曹操拿下荆州后,刘巴才喜得明主,前往投效,后来更是自告奋勇,前往荆南为曹操招降荆南四郡。
结果刘巴来荆南时好好的,也成功为曹操招降了荆南四郡,可等到他准备回去复命时发现,自己回不去了!
周瑜一把火,直接把曹操给烧跑路了。
而被他轻视的刘备反而趁机壮大,横扫了整个荆南。
刘巴不甘心为刘备效力,视刘备的征辟如无物,撒腿跑路去了交州,又从交州绕道南中,进入益州,打算从益州经汉中,返回关中。
计划好好的,可架不住又来变故了。
刘巴刚刚跑到成都,结果正赶上刘备背刺刘璋,一觉醒来,发现城外全是刘备了。
刘巴在南中国上下左右跑了几千里,没能甩掉刘备,最后还能咋办,只能凑合过了呗。
好在刘备对他是痴心不改,最终得偿所愿,刘巴也算是被刘备给感动了,不再跑路,转而为刘备效力起来。
可即便如此,刘巴也仅仅只是对刘备有所改观,至于关羽、张飞之流,依旧为他所轻视,张飞曾经想去刘巴家里蹭榻,结果被刘巴毫不客气的奚落了一顿,刘备虽异常愤怒,但最终也只能叹息着安抚自家三弟,丝毫不愿责怪刘巴。
刘巴的才能相当宽泛,不但博学多才,见识广博,不但精通律法,甚至还擅长理财,简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。
也难怪刘备兵围成都时,听说刘巴也在城里,高兴的下了死命令,其有害巴者,诛及三族。
就连曹魏官至三公,为曹丕托孤重臣的陈群也是刘巴的小谜弟,还写信给诸葛亮,关心刘巴的健康。
见到刘巴本人后,刘封也只能说刘巴毕竟是刘巴。
与桓阶的亲近截然不同,刘巴颇为高傲。
这倒并非是刘巴对刘封无礼,也没有实质性的轻蔑,相反,刘巴表现的沉默寡言,恭顺安静,但骨子里却透露着清高之气。
刘封心中有所觉,却故意不言,只是拉着张怿和桓阶的手,一起入城。
入城之后,刘封所部秋毫无犯,只是接管了各处城防要塞。
刘封本人,则在许褚、孙策的护卫下,先行前往了临湘郡府,探视张羡。
张羡的身体的确出了不小的毛病,所幸身边有名医看护,因此并未酿成大祸。
看见刘封亲自前来探望,张羡很是感动。
刘封快步上前,将他按在榻上。
张羡的病情可是相当清楚,完全不存在装病的可能,况且张羡对自家父子可是有大功在身的,刘封可不想弄出苛待对方的谣传来。
刘封将张羡安抚好后,握着对方的手询问道:“封听闻张公染疾,心中挂念,特来探望,不知眼下身体如何”
张羡感动的点了点头,眼神间有些黯然,低声回答道:“羡年事已高,近日病情加重,恐难痊愈。”
刘封闻言,眉头微皱,沉声道:“张公乃荆州栋梁,万望保重。封身边有名义樊阿,乃是神医华佗之徒,深得我信任,若是张公不弃,我当立刻令其入府为您诊治。”
张羡凝视刘封片刻,缓缓道:“如此,羡当谢过将军好意。”
刘封当即回头,吩咐许褚去召樊阿前来。
随后,又回过头对着张羡道:“张公乃我荆州名士,荆南百姓得以安宁,皆是您保境安民之功,如今我新得荆襄,正需张公辅佐,还望公保重自身。”
听到刘封的话后,张羡眼睛闪了闪,片刻后说道:“羡有一言,还望将军海涵。”
刘封沉吟了一下,方才道:“还请张公直言。”
张羡吸了口气,缓缓说道:“左将军年少有为,心怀仁德,老朽甚是欣慰。只是荆州之地,士民复杂,汉蛮混居,需以德化教养,方可持久,切莫操之过急。”
刘封心中了然,张羡这是担心自己将会稽,吴县等前事复用到荆南,于是安慰道:“张公之言,封谨记于心。我父子二人初来荆州,若有不足之处,还望张公不吝赐教。”
张羡微微颔首,似有欣慰之色。他喘息片刻,又道:“老朽有一子张怿,虽才疏学浅,但愿为荆州效力,望刘将军多加提携。”
刘封当即笑道:“贤兄久在张公身边,悉心培养,耳提面命,其才自不必多言,我必当重用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