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玄幻小说 > 泼刀行 > 第616章 惊人的消息

第616章 惊人的消息(2/2)

目录

说着,叹了口气,“但此事,师尊确实没说谎,你可听说过,秦王不死宫。”

“开玩笑吧,那不是讹传么”

旁边的沙里飞吃了一惊,插嘴道。

李衍也是满脸难以置信。

他们来自关中,曾进入秦岭,但那个神秘的地方,始终笼罩着许多迷雾与传说。

有上古华胥国,传闻是仙人居所…

有十绝凶坟,进入者无人出来…

有秦岭白蟒神,盘绕山峰…

就和云梦三宝一样,都是当地怪谈,不知真假,只是被人一代代传颂。

但最吸引人的,还是秦皇不死宫。

传闻是方仙道给始皇帝所建,埋藏着长生的秘密,但自古以来无数人进入秦岭,却始终找不到。

申三酉面色平静,继续说道:“我师尊说,秦王不死宫是真的,冥教的根脚便与其有关。”

“至于里面有什么,我并不知晓,但在九鼎现世后,冥教大殿传承的地脉仪便出现异动。”

“随后,秦王不死宫来人,要求阻止九鼎现世,否则便有惊世大劫!”

“秦王不死宫来人!”

众人听罢,更觉诧异。

李衍心中升起古怪念头,“莫非…”

“真不知道。”

申三酉挠头道:“若那位真在,骊山教又为何死守皇陵,师尊嘴严的很,不愿多说。”

李衍深深吸了口气,“好吧,你想知道什么”

申三酉沉声道:“所有!”

“到底谁在图谋九鼎,他们用的什么手段,你是活阴差,应该知道的更多,眼下整个冥教都在查探。”

“教主只有一句话,图谋九鼎者,必杀!”

李衍沉思了一下,开口道:“他们是个神秘组织,成员皆是阴犯,我只知道有秦时方士卢生、大宋鬼教教主赵长生…”

他将知道的讲述了一番。

当然,大罗法界的事没有透漏,毕竟涉及一些仙神,他身怀特殊勾牒的事,也会引来麻烦。

谁知道,冥教后面有什么人。

若他们真的全力阻止,也是件好事。

申三酉一边听,一边仔细记录。

等李衍全部说完后,他才吹干墨迹,小心将纸折迭塞入怀中,起身道:“我来青城就是为此事,开窖大会没兴趣,这就离开向师门复命。”

说着,叹了口气,拱手道:“师尊说,人道变革已至,天下乱象频生,谁也躲不过。”

“你如今名声不小,是好事也是坏事,毕竟暗箭难防,干什么多留个心眼。”

“老哥说得对,路上慢点。”

“告辞。”

送申三酉离开后,众人才又回到房中。

“啧啧,秦王不死宫。”

沙里飞依旧难以置信,“竟然真的有!”

王道玄抚须摇头道:“云中君神阙、龙宫水府、秦王不死宫,人道变革已至,今后还有什么蹦出来,谁也不知道。”

李衍沉声道:“总之,一切小心点。”

“明日就是开窖大会,灵云子已说过,会持续三日,忙完后咱们就走,先接了龙姑娘,随后前往豫州打探消息!”

定下计划后,众人纷纷离去。

他们同样有事要忙。

这次开窖大会,规模远超华山那次。

除了要开启几个宋时便封存的宝库,还会有交易拍卖,各家正教法脉都会拿出一些灵宝交换。

十二元辰如今名头响亮,将遭遇的危险也更大。

他们要趁这机会,尽可能提升实力。

众人走后,房间内安静下来。

李衍则打开行囊,从里面小心取出一些物件,都是蜀王宫一战后的收获。

这些日子研究后,也算弄清了是什么。

有些用得上,有些可以用来换宝。

想到这儿,李衍小心拿起一块玉佩。

玉佩只有婴儿拳头大,质地为青玉,乃是“双螭拱璧”形制,外圆内孔,直径约三寸。

此宝气韵古朴浑厚,按王道玄所言,乃是战国至秦的典型风格。

边缘浮雕两条交缠螭龙,象征阴阳调和与皇权天命,应该出自皇家,雕刻十分精美。

仔细查看,正面还阴刻“云雷纹”,中心孔周环刻十二道小篆符咒,如“延年永寿”“镇煞辟邪”等。

王道玄查阅过,这些正与《史记秦始皇本纪》中记载的方士祷文相呼应,是祭祀礼器。

卢生的名头,可不小。

始皇二十八年,琅琊刻石记载,这方士卢生就曾献“亡秦者胡”谶语。

这是一件国祭神器!

除了有宁神之功,躲避神通和天庭探查的力量,甚至还强于“如意宝珠”。

怪不得,卢生一直随身携带。

瞧着此物,李衍挠了挠头。

这玩意儿最不好处理。

他是活阴差,若随意售卖,被哪个老鬼得到,将来翻脸动手时,便成了麻烦。

但拿着又太过奢侈。

他有“龙蛇牌”,队伍有“如意宝珠”,若再用此物隐藏,传出去必惹得人人眼红…

“唉”

李衍叹了口气,又拿起第二件物品。

这是面黄绢经幡卷轴,正是当时卢生第一次阻止阴兵,所用的《地官赦罪宝诰》。

此物是一次性宝物,上面附着的力量已经消失,看上去如同凡物。

但李衍知道,这便是大罗法界幕后黑手的证物,但该怎用,却是毫无头绪。

第一次,阴兵被其逼退。

第二次,召请温灵官未竟全功。

天庭地府都已知晓,却没有下一步动静。

幕后黑手来头不小啊……

李衍微微摇头,又拿起了第三样宝物。

正是当时二郎留下的青铜纵目傩面。

此物已恢复平静,但李衍仍能感觉到,纵目眉心处,盘旋着一股气息,与二郎同源。

杨二郎消耗千年香火,将九鼎重新打入地脉,算是还蜀中百姓供奉之情,如今已然登神。

李衍还记得,他走时留下此物,说或许有用。

说的不清不楚,

到底是用来干什么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