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95章 千度的决算,请求叶枫入股(2/2)
然而,叶枫推出的为员工牵线搭桥找对象这一举措,犹如一颗重磅炸弹,刹那间吸引了整个互联网圈子里所有的青年才俊和年轻工程师。
在以往,要是问起什么是以人为本,多数人的回答肯定是给予员工最高的薪资,以此将员工留在公司,这便是最好的待遇。
但叶枫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:不仅提供行业内顶尖的薪资,还从另一个至关重要的角度出发,着手解决员工的个人情感问题。
要知道,寻找一位相亲相爱的伴侣,原本被视作员工个人的私事,可叶枫却郑重其事地将其提上日程,并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来推进此事。
这一做法,让整个华夏互联网界为之疯狂震动。曾几何时,这些互联网巨头还自诩水平足以媲美华尔街,与硅谷一较高下甚至超越对方,此刻却深深陷入了无力的泥沼。
他们不是不想效仿叶枫的做法,可经过深思熟虑后,却发现根本无法施行。
这些互联网巨头的产品虽已近乎处于垄断地位,但正因为成立时间太久,部分企业已超20年,业务线繁杂得令人咋舌,有的甚至多达上百条。
然而,真正能盈利的业务线却寥寥无几,往往不足10条,其余的大多依靠集团雄厚的财力苦苦支撑。
一旦切断这部分资金供给,其他业务线的规模很可能会大幅缩减,甚至直接面临倒闭的危机。
也就是说,任何一家互联网巨头,实际上是依靠有限的几个核心业务线来供养整个庞大的集团,这种状况着实有些尴尬。
换个说法,他们的盈利水平已被众多非盈利业务线严重吞噬,在这种情况下,若再拿出资金为员工解决个人问题,实在是不合时宜,弄不好还会引火烧身,对自身造成反噬。
从另一个层面来看,许多互联网巨头由于成立时间久远,各大风投机构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纷纷入局投资。
资本巨头们的诉求十分简单明确:当看到公司业务增长速度放缓时,就必然要求公司上市,以便让之前投入的资金获取收益,这一要求在投资时便已白纸黑字写进了合同。
换言之,对很多互联网巨头而言,维持股价成了最为重要的使命之一。这就意味着,公司的净利润水平不能有大幅下降,必须保证股价持续攀升。
倘若将大量资金用于员工福利,尤其是解决员工个人问题,净利润就会急剧下滑,股价很可能会遭遇暴跌,甚至腰斩。
如此一来,便陷入了一个无解的困局:解决员工问题,股价面临暴跌风险;不解决员工问题,员工就会被叶枫阵营吸引而不断流失。
直到此刻,这些互联网巨头们,才真切感受到问题的棘手程度,一时之间竟不知所措,根本拿不出有效的解决办法
原本,他们还颇为自得,觉得自身部分业务与叶枫集团的竞争并不激烈,完全可以在市场的夹缝中生存,分得一杯羹。
可如今,叶枫根本没有涉足他们的业务领域,仅仅发布了一个公告,就将他们的年轻顶尖工程师吸引得一干二净,这无疑是在断他们的根基。
实际上,一家互联网巨头想要保持长久的创新活力,无论是产品创新、业务线创新还是经营模式创新,关键的创新驱动力并非来自高层领导,而是底层员工。
底层员工与用户接触最为频繁,能够真切地感知用户对产品的反馈,从而及时做出改进,而高层更多的是把控战略方向。正因如此,年轻工程师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事实上,很多年轻工程师尚未成家生子,这使得他们能够毫无顾忌地接受996甚至007的高强度工作模式,即便是每天工作到晚上12点,一周工作七天,他们也毫无怨言。
然而,对于在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、已经成家有孩子的高层来说,根本不可能像年轻员工那样无限制地被公司压榨。
所以,对于众多互联网巨头而言,35岁以下的底层工程师员工才是公司真正的财富源泉。
他们拿着相对最少的薪水,却付出了最多的努力;反观公司高层,拿着高额薪资,实际创造的价值却远不如这些底层员工重要。
此时此刻,这些互联网巨头们内心极度崩溃,他们怒声大骂,甚至气得拍桌子,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家的精英工程师不断流失,却毫无办法,根本无法采取有效的应对举措。
很多人心中涌起对叶枫的不满,甚至想要怒骂他一番,可冷静下来又觉得不妥,甚至自己也没有那个底气。
可是世界级的资本巨头,可是真正的大佬中的大佬,全球都没有几个能跟他比较,如果自己说了叶枫的坏话,不小心传到他的耳朵里,那么自己就有了趋势,知道公司根本经营不下去。
说其他的单单叶枫的那一个多亿的粉丝就唾沫星子,就足以将自己淹死。
就算是叶枫心怀宽敞嗯,根本不在意自己的骂声,但是叶枫旗下的那些cEo们可不是省油的灯呀,一个个都是掌握着几个亿用户的超级巨头,他们又是出手,自己哪有还有抵抗的能力?
所以这些巨头们,或者自己想明白其中的关键,叶枫并没有主动去挖他们的工程师,一切都是工程师们自己主动选择离开的,即便骂叶枫也于事无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