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穿越小说 > 明末辽东从军行 > 第三百零六章 人生轨迹

第三百零六章 人生轨迹(1/2)

目录

这个招考标准以后世报考军校的标准来看,简直简单的不得了。但是在这个时代却是许多人难以企及的目标。

就以体能考试来说,这对士子们来说是一件很残酷很严格的事。要是没有长期劳作或锻炼积累下好体格,根本就达不到要求。一个十里长跑就能刷下去一大帮。相反,那些出身底层却体格较好的人就能轻易过关。

正是考虑到这一点,所以还有文化考试这一关。文化考试的标准对士子们来讲极为简单,但对那些出身底层的人就是一件很残酷很严格的事了。他们基本都没念过书,别说进行加减法和背诵乘法口诀了,就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。所以这个招考标准是文武兼顾,对两方人都有难度。

另外为了防止有人混吃混喝,等结业后以各种理由不入营听调。那么被录取之人都会签一个文书,主要内容就是承诺自己结业后必须入营服役最少五年,否则不仅要成倍赔偿在讲武学堂的一切花费,而且还要服两年苦役以儆效尤。这就体现了军法森严不可亵玩的一面。

讲武学堂招考布告除了在叆阳、镇江张贴以外,还在沈阳、辽阳、广宁这几座大城张贴。因为这是熊廷弼同意并知晓的事情,因此各地守将官吏也没法阻拦。他们只是以看傻子一般的态度看杨林,认为那些食不果腹的泥腿子可能为了生计去应考。可那些士子们会放下可能会高中榜首的机会不要,跑到那个什么讲武学堂读书?疯了吗!

结果招考布告一张贴出去,不论在军中还是在民间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。许多符合招考条件的人不禁都心动了起来。尤其是那些屡试不中但还有功名在身的学子们,无形中看到了另一条人生之路在向他们招手。

沈阳童生倪志广,自来家境贫寒。读书之余常以打柴为生。自父母双亡后家境更是凄凉,以致时年二十五岁依然是光棍儿汉。他这日进城卖柴偶然读到招考布告,不禁怦然心动。认为与其屡试不中、生活窘迫,还不如去叆阳试试能不能考上这个讲武学堂。假如真的考上倒也不会再为如今的一日三餐犯愁。因此他简单收拾了行李拜别了父母坟墓,带着仅有的一点儿铜钱赶赴叆阳。

还有广宁童生潘益善,也是家境贫寒。年才二十八岁便止步于童生不前。他一边坚持读书一边以贩卖炕席、靰鞡草和草绳为生。其家有发妻王氏和一子一女,日子过得也是紧巴巴。好在其不是迂腐之人,至少还知道如何养家糊口。这才没让自己的妻儿流落街头。如今得闻叆阳标营讲武学堂招生,知这是改变人生的另一条路。遂变卖了破屋携妻儿一同南下叆阳。争取在九月十五日前如期应试。

另有义州(今辽宁省义县)民间义士杨三、毕麻子,平素常爱打抱不平为民发声,在百姓中颇有威望。他们虽身在辽西却最喜听杨林抗击后金事迹,心中颇为敬仰。本想投入麾下效力,奈何年龄已长且不忍割舍下爹娘妻小,以致无法达成夙愿。如今获知叆阳讲武学堂招生,杨三便将自己的儿子杨大亮送去应招。而毕麻子也将自己的两个儿子毕小虎、毕小豹送去应招。两人称自己不能在杨游击麾下效力,但送子从军也算是了却自己的一桩心愿。

杨三、毕麻子,是明末辽西十三山抗金义军的领袖。历史上广宁之战后,他们聚集散乱的民众和溃兵,以十三山为依托(位于今辽宁省凌海市石山镇),屡次打退后金的进犯。可惜最后明军救援不力,以致他们兵败殉国。如今这个世界因为杨林的出现改变了历史轨迹,他们自己及家人的人生轨迹也将发生改变。

还有人称“黄闯子”的世袭军户,时年二十六岁现任百户的开原卫人黄得功(具体生年不详。但有人查其族谱为万历二十二年暨1594年出生。本文采用这一说法)。他此时正在沈阳经略标营当兵。当初前往叆阳协守的人中有他,他也想为此立功多挣几两赏银奉养老母。不料开拔前一日忽然腹泻,拉的都站不起身来,最后只能让他人前往。

之后叆阳官军在杨林指挥下两度大败后金军,斩获无数。朝廷不仅大肆褒奖还给参战官兵升官晋级。这把黄得功羡慕的不得了,便找营中备御官黄伟正商量,看看有没有办法把自己调到叆阳去协守。

黄伟正与黄得功有远亲,平时在营中没少照顾他。可对他这事也是无能为力。因为自从熊廷弼来后治军极严,任何人员调动都得经过经略大人批准。黄得功为此郁闷的不得了,只得悻悻而归。

可是没走几步却被黄伟正叫住,对他道:“闯子,如果你真想去叆阳的话眼下只有一个法子,那就是报考叆阳标营的讲武学堂。不过听闻招考的标准挺严啊,你得考虑好。”

“讲武学堂,那是啥玩意儿?又是怎么个考法儿?”

黄得功十四五岁就上战场杀敌,勇猛无比。第一场战斗就斩了两颗首级,所以才有了“黄闯子”的绰号。可是他是头一次听说“讲武学堂”,不禁有些发懵的问道。

黄伟正把讲武学堂的事详细和他说了一遍,道:“考试分文武两科。武科对你倒是好说,可是文科你能行吗?我也是头一回听说还要背什么‘乘法小九九口诀’。这和打仗有个屁的关系!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