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穿越小说 > 明末辽东从军行 > 第三百零三章 招募流民

第三百零三章 招募流民(2/2)

目录

五月末,叆阳春耕基本结束。军民开始修建房屋、道路、桥梁和水利设施。“归村并屯”等规划也开始进行。

与此同时,古德雷斯在等玉米、土豆等农作物的种子试种成功后向杨林告辞。并且约定等再来叆阳时将带来欧洲一些武器和民用商品,甚至还带来一些相关的技术人员。

五月中旬,叆阳各商贾大户以泰昌号孙家为首,筹募了一笔资金后在山东登州、莱州开始招募流民、饥民。招募标准是年龄十八岁至五十岁之间的男女。需要身体健康、家世清白并且勤劳肯干。如果会些打铁、泥瓦、木工等技能,那更是会被优先招募。

招募的待遇是到叆阳后每人分地五亩,种子、农具、牲畜、住所等免费提供。而且根据各家各户表现,三年至五年可免税赋。如果家中有人入营当兵,则按照军属的优待标准执行。应该说这个招募条件对流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。

为了招募顺利,叆阳商贾们以重金贿赂了当地的官府。正如梁有田所言,当地官府一边收着贿赂一边欢喜的不得了。因为可算把这些“具有不稳定因素”的流民送走了,否则遇到什么风吹草动激起民变那可就完了。

拿了好处的当地官员对招募流民一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默许叆阳商贾大户们明目张胆的招募人口。其实他们哪懂得“人口就是财富”的道理。也正是他们的无知和短视,才让这件事毫无阻碍的进行下去。

杨林为何要在山东招募人口?因为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人口大省,只不过土地有限养活不了太多的人口。到了现今的年月土地兼并极为严重,社会矛盾极为突出。再加上天灾人祸不断,导致失地的农民无数。而这些农民又演变成了流民、饥民四处流动讨活,严重影响各府县的稳定。

从登、莱两地招募流民后可以从海路直达镇江堡,接着就能到叆阳。一路上不仅能减少辛苦劳顿和运输成本,也可避免路上匪寇袭扰和官府刁难。既省时又省力风险也小。而且后世“闯关东”中,山东移民就占了其中大部分。可以说辽东与山东两地,不管是在地缘还是血缘方面,从明清两朝开始就是有紧密联系的。

叆阳商贾大户们在登莱两地设立招募点,就好比黑洞一样产生了巨大虹吸效应。每天向这里涌来的流民拖家带口一波接一波。一开始商贾大户们还怕招不到人,凡是来应招的一概收留。结果来应招的人一天比一天多,最后要求只能招募有一技之长的人。短短的十几天之内,竟然招到六百余户三千多口人。

这些人口中包括被招募人员的直系亲属。毕竟你不能只招人家儿女不要人家爹娘吧。那样招来的人会心里不稳定,不利于他(她)们对叆阳的发展做贡献。这一点后金方面就做的较好,否则那些蒙八旗、汉八旗为啥那么卖命?打胜仗得奖赏后能直接给家里人享用。这就是根源所在。

本来按照杨林的计划招募流民要分批次进行,今年招多少、明年招多少、后年再招多少这样慢慢来。不能说为了发展不管不顾一下子招几万人进来,毕竟叆阳现在能力有限负担不起。所以招募了这么多人后立刻停止招募,然后租赁船只开始向镇江方面运送人口。

为了防止在运输途中流民产生疫病,每艘船上都配有医官随行。并且准备了足够的粮食、淡水和药品,以便确保途中无人病死饿死。毕竟这是移民,不是欧美国家从非洲贩运黑奴那样不管死活。

六月下旬,第一批一百五十户共八百名山东流民,平安在镇江堡太平沟登陆。这些人几乎都是木匠、瓦匠、铁匠、皮匠等具有一技之长的人,是最优先送往辽东的对象。当他们从船上下来的那一刻起,转首回望山东的方向,许多人情不自禁的哭起来。他们知道自己今后就要在辽东定居了,而故乡却只能在梦里去见到了。

镇江守备马进忠早就接到了杨林的来信。信中他一五一十、毫无保留的将移民和要建设叆阳的打算,详细告诉了这位昔日的上官。请求他能为流民的通行行个方便。

马进忠对杨林请求自是极为支持。在他眼里,杨林不仅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也是值得信任的好兄弟。他越是发展的好,那么自己作为昔日的上官脸上越是有光。证明他老马当初没看错人。所以他命令手下不仅不得为难移民,而且每隔十里设置一座粥铺为移民提供饮食和补给。并且还派出官兵往来巡逻,避免有贼寇和野兽袭扰移民。

杨林对马进忠的帮助自是感激不尽,他再次写信给马进忠表示感谢。同时为了不让马进忠负担过大,他还派人给镇江送去了几十车粮食。

第一批移民在镇江、叆阳两地官军的护卫下,很快到达叆阳。在这里他们受到了杨林的亲自欢迎和款待。这让不习惯与官员打交道的他们既感到惊讶又感觉温暖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