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都市小说 > 诡墙通古今,我捧出一位千古女帝 > 第136章 贸易之路

第136章 贸易之路(1/2)

目录

M可日子一天天过,变化也一点点看得见了。

街两边挖了沟,虽然还是臭,但至少污水不乱流了,苍蝇蚊子好像都少了点。

主道修平了,拉车的板车轱辘不那么颠了,走路也利索了。

城里居然开了个“学堂”,几个识字的办事员轮流教娃儿认字算数。张宇偶尔也溜达过去,唾沫横飞地讲什么“地不是方的,是圆的”“讲卫生能少生病”之类的“胡话”。大人们听了直摇头,可孩子们却听得眼睛瞪溜圆,回家缠着爹娘问个没完。

工坊开了,不少闲汉有了营生,干一天活能领到一碗掺着糠的糙米,心里踏实多了。

城外那几块试验田里,张宇弄来的土豆、玉米,在几个老农将信将疑又小心翼翼地侍弄下,居然长得绿油油的,看着就喜人。

最实在的,还是那道城墙。经过水泥的彻底加固,特别是东门底下那块让人心里发毛的石板被彻底封死后,站在城楼上,看着脚底下这座在围困中居然慢慢活泛起来的城池,心里那点绝望,不知不觉就淡了。

街面上,战争的伤疤还在,但行人的脚步快了些,脸上少了些惊恐,多了点麻木下的期盼。偶尔还能听到巷子里传来孩子们的笑闹声,不再是之前的哭嚎。吃得依旧紧张,但至少饿不死。病了,有张宇弄来的草药和古怪法子(基础药物和卫生知识)顶着的“医寮”能看看。晚上睡觉,也敢睡得沉一点了。

张宇看着这一切,心里头滋味复杂。有点像玩模拟经营游戏通关的成就感,又有点哭笑不得。他娘的,老子是来投机倒把赚大钱的,怎么干起居委会主任兼基建狂魔的活儿了?但这感觉,居然比在现代账户里数字跳动还让人熨帖。

姜雪晴的变化藏得更深。她还是每天巡城、理军务,只是那张清冷的脸上,紧绷的线条似乎柔和了些。偶尔路过看到百姓自发修补漏雨的屋顶,或者听到学堂里传来稚嫩的读书声,她会停下脚步,站一会儿。她清楚,这一切是怎么来的。那个吊儿郎当,说话不着调,却总能拿出匪夷所思东西的“仙家”,是这一切的根。

雍城,在燕军铁桶般的包围下,非但没垮,反而透出一种让围城者都感到诡异的生机。这消息,终究还是像风一样,飘出了城墙。

燕军大营。

帅帐里的气氛压抑得能拧出水。

韩厉听着探马结结巴巴的禀报,肺都要气炸了。

雍城没断粮?

城里头反倒叮叮当当地搞起了什么修路、挖沟?

这他娘的不是指着鼻子骂他无能吗!

可几次派兵试探,都被那硬得邪乎的城墙挡了回来,滚木礌石跟天上往下倒似的,砸得他的人哭爹喊娘。

除了死死围住,耗着,他竟真没别的辙了。

那个姓张的“仙家”,手段太他妈的邪性!

消息快马加鞭送回齐国临淄。

朝堂上,嗡嗡的议论声就没停过。

边境一座孤城,没朝廷一兵一卒的支援,硬扛燕国大军这么久?

听说城里日子还过得有模有样?

姜家那丫头,还有那个突然蹦出来的“张先生”,到底什么路数?

震惊过后,就是挥之不去的疑虑和隐隐的不安。

尤其是某些跟姜家素有嫌隙的势力,更是添油加醋,话里话外透着别的意思。

与此同时,临淄城内,那座不起眼的宅院深处。

李元端坐着,听手下人细细禀报雍城的近况。

修路,挖渠,办学堂,改良农具,甚至还弄出了什么公共茅厕……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