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6章 王朝败家子-41-唐玄宗李隆基(2/2)
然后等到国家渐入正轨后,李隆基要以法治国,这时,打击政敌、招权纳贿、搞小集团的姚崇便下台了。于是李隆基又看中了为人耿直、讲原则的宋璟。
为政期间,宋璟直言上谏、不数私恩、严于律己,并把要继续实行姚崇时期好的制度。他也很重视对人才的选拔任用,虽然他掌握朝政大权,但他决不徇私枉法,相反,对自己的亲属还更加严格地要求。
宋璟罢相后,张嘉贞接替了他的位置。】
李世民有些怅然地看着水幕,他早就知道在这盛世过后,是十来年的战乱,所以看着这个颓败的唐朝在李隆基手上焕发生机,是做不到完全的欣慰和开心。
毕竟李隆基现在做的再好,也抵不过后面他的糊涂啊!
不过,看着唐朝向好发展,只要不去想后面的事情,大家也还是高兴的。
李世民喟然叹道:“原来之前天女说的那句话,还真是简白直接。”
——不管喜不喜欢李隆基,都想要他早点死。
是啊,若是时光停留在李隆基励精图治的时候该有多好。
更别说这些一一被天女介绍到的宰相了,他看着也很是眼热的,谁会嫌人才多呢?
殿中的臣子们似乎也知道他们陛下的心思,但最多也只能看看,所以大家就当做没有看见,而是继续讨论着之前的内容。
而在武周一朝,太平公主则是看着水幕,心中充盈着不解,她转头看了李隆基一眼,又转回去,很是疑惑地说道:“不管未来如何,就这点资料,李隆基不是还做的可以吗?怎么后面就忽然变了呢?”
她可是还记着在后面,李隆基怠慢朝政、宠信奸臣的信息呢!一个人当真会变化如此之大吗?从励精图治到沉溺享乐,这是松懈下来就再也回不去了,还是这就是他本来的性格?
武则天听了则是轻轻摇了摇头,目光深邃,只是淡淡地提醒了太平一句“注意言辞”,倒是没有制止她的猜测。
武则天看着水幕,又仿佛是通过水幕穿透了时空看到了唐朝未来更多的兴衰荣辱。
没有什么人和事是一定能够亘古不变的,对于李隆基的变化,她倒是比太平看得开。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对“李隆基”没有意见。
她是贪恋权力,但她也知道想要坐稳皇位,就要把目光投向平民百姓。
毕竟最真、最实用的道理太宗皇帝已经从书中择出来告诉他们了——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
【不久,文武双全的张说又取代了他。
张说上任后,军事上,裁减了20万边防军,把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:政治上,改革宰相机构,把“政事堂”改为“中书门下”,增加了中书省的权力:文治上,任丽正书院、即后来改名为集贤殿书院的领导。
在张说的辅佐下,开元盛世发展到了极点。并在开元十三年,在张说的主持下,唐玄宗在泰山举行了封禅大典——是的,这个时候还远没有到宋真宗的泰山封禅,于是这个时候泰山还是很得看重的。
张说后的几位宰相,都因为不和而被罢免。而开元时期的最后一位贤相是张九龄。
这张九龄是广东人,怎么说呢?当时的广东被称为岭南,还不是发达地区,犯罪的人也经常被流放到那里,以示惩罚。所以在人们眼里,那里是荒凉、艰苦的地方。出身于广东的人在朝中做官的都很少,更别说像张九龄一样凭借着自己出众的才华被玄宗相中,在朝中做到宰相这么高的官了。
于是张九龄在做宰相之后,也像玄宗那样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干,而不是看重其背景。在吏部参与选拔官吏时,他一直主张要公正选才,量才使用。同时,对于玄宗的过错,他也及时地指出,加以劝谏,不因为玄宗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隐瞒实情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