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都市小说 > 大唐,我妻武则天 > 第383章 薛仁贵的阳谋

第383章 薛仁贵的阳谋(2/2)

目录

李治奇道:“突厥人为何要买马”

高侃肃然道:“臣也觉得奇怪,温傅占据的地方,是瀚海地区最富饶的一片水草,他部落的牲畜非常多,马匹充足,根本不必买马。”

“更奇怪的是,根据薛将军的消息,他们购买马匹用的是黄金,突厥人缺少黄金,不可能用黄金交易。”

一旁的刘仁愿此时也听得入了神。

李治问道:“可查出缘由”

高侃拱手道:“臣去年岁末,没有回长安向陛下朝拜新年,就是为了调查此事,总算查清楚了。”

“温傅并不是替自己买的马,而是替驱度寐国买的马。”

驱度寐国。

几个月前,李治才从李勣口中听到过这个国家的名字,当时按照李勣的说法,驱度寐也是辽东极北的一个国家。

原以为离得很远,不想竟在暗中与白马商社交易。

“驱度寐到底在什么地方”李治好奇道。

高侃道:“据臣调查,驱度寐国正在迁移,他们原本位于肃慎北方,后来败给了肃慎人,向西迁移,到了室韦人的北方。”

“结果他们又败给了室韦人。后听说铁勒人西逃,漠北之地无主,于是继续向西迁移。此时他们的位置,应该在瀚海和燕然两地的北面。”

李治心中一动,道:“莫非北蛮人就是他们”

高侃道:“臣也是这般猜测。驱度寐人应该是想要进入漠北地区,故而与温傅暗中勾结。”

李治听到这里,也明白了。

“你担心驱度寐人插手进来,无法控制局面,所以才没有动手。”

高侃道:“陛下圣明,臣本想向营州调一万人马回瀚海,以防万一,不过营州那边,似乎也有战事,刘都督便让臣来向陛下汇报。”

李治听完后,沉吟不语。

这时候若是从营州撤兵离开,很可能让周围的国家会错意,以为大唐不打算再对倭国动手。

他们见大唐不动手,自然也不会轻举妄动,这并不符合李治眼下的大计。

如果不从瀚海调兵,可以选择燕然都护府的兵马,也可以从关中调兵北上。

燕然都护府的兵马最近,而且是薛仁贵的旧部,让薛仁贵领兵支援,万无一失。

李治清了清嗓子,道:“既然如此……”正要下旨时,忽见远处快步奔来一名内侍,手中拿着份奏疏。

“陛下,户部急奏!”那内侍弯着腰,将奏疏捧过头顶。

李治拿过奏疏一看,脸色大变,立即道:“召两省六部九卿主官和副官,在甘露殿觐见!”

迈步朝甘露殿急行,走了几步,似乎才想起高侃二人,朝二人挥手道:“你们先回去休息,此事改日再议。”

两人面面相觑,一时间都不知发生了何事。

武媚娘站在立政殿的庑廊下,抬头望着天空,凤眉紧蹙。

明明才五月份,却比往年更加燥热,天空中的太阳炽热热的,仿佛已经到了盛夏一般。

“咚咚咚!”

一阵脚步声响起,张多海像一颗皮球一样滚了过来,满头大汗。

“殿下,打听清楚了,果然是旱灾,江南五州大旱,自二月之后,便一场雨没下过了。”

武媚娘淡淡道:“慌什么贞观二年,关中大旱,逼得百姓卖子,还不是挺过来了。”

张多海擦了擦额头的汗水,笑道:“殿下说的是,这几年一直未发生大灾,去年丰收,常平仓和义仓都是满满的,确实不必担心。”

武媚娘继续望着天空,问道:“陛下呢”

张多海道:“正在甘露殿,召集群臣,商议救灾事项。”

武媚娘道:“派人去听一下,可有朝臣提到后续灾害的预防”

每次旱灾之后,都容易产生蝗灾和水灾,故而旱灾往往都被称为第一大灾。

张多海领命去了。

大半个时辰后,便来回报:“回殿下,张柬之向陛下提到此事,陛下已做出安排。”

武媚娘点了点头,既然有朝臣提起,她便不必多费口舌提醒皇帝了。

甘露殿的临时朝议,一直持续到下午酉时,李治任命卢承庆为抗灾大臣,前往江南救灾。

接下来几日,李治的精力都放在救灾事项上,将高侃的事给忘了。

高侃见皇帝迟迟不召见自己,只好主动入宫求见。

然而当他再次提到调兵时,李治却拒绝了,只说眼下江南旱灾,后续还可能有水灾、蝗灾,此时不宜动兵。

高侃无可奈何,只能告退出宫,心中颇为烦闷。

他觉得温傅已经察觉到了他的目的,很可能会有所行动,到时侯若是出了变故,他一年多的筹谋,都将白费。

高侃思虑再三,只好去找薛仁贵,向他求助。

薛仁贵将他引入书房,请他坐下,沉声道:“高兄,眼下陛下精力都在救灾之上,就算我去找陛下说话,只怕也无用处。”

高侃叹了口气,道:“就怕再等下去,温傅会提前做乱,到时我那些布置,不仅无功,还会有过。”

薛仁贵默然不语,高侃在瀚海的布置,相当于是在逼迫突厥人叛唐。

倘若不能迅速控制,导致瀚海大乱,将来肯定会有御史弹劾高侃。

他沉思良久,缓缓道:“高兄,眼下之局,只有一个办法。”

高侃忙问:“什么”

薛仁贵缓缓道:“我在收拾白马商会的时候,发现一件事,白马商会的几处草场,恰好位于燕然都护府边境,与东突厥部落相邻。”

高侃道:“不错,白马商会的那片草场,位于饮马河以西,河东是东突厥二十四部落之一的舍利部。”

薛仁贵道:“你要对付的是温傅的白登部吧”

高侃道:“是的。”

薛仁贵道:“听说他占据的水草,是阴山以北,最好的一片水草。”

高侃道:“是的,他占据乌兰草地西边一半,东边一半由执失部占据。”

薛仁贵微微一笑,道:“和我所知一致,如此就有办法,让他成为突厥二十三州的敌人。到时不需你动手,其他突厥部落,就会联手对付他。”

高侃问:“怎么做”

薛仁贵道:“明日你和我一起去面圣,让陛下将饮马河西边,原本属于白马商会的一大片草场,划分给东突厥。”

高侃讶道:“这是何意”

薛仁贵道:“这片草场划给东突厥后,东突厥二十四州部落,会怎么划分这片草场”

高侃沉吟了片刻,目光一闪,大喜道:“我明白了,要划分的话,只有迁移。如此一来,整个二十四州,都会向西迁!”

西边多出一块土地,那么只能将这片土地,分给东突厥最西边的几个部落。

这些部落得到草场后,也必须从东边吐出一些草场,让给东边的部落。

得到的草场大于吐出的草场,所以是得利的。

那些东边的部落,得到草场后,也会吐出一部分小一些的草场,让给更东边的部落。

如此依次效仿,最终所有部落,都得到一片大的,吐出一片小的,向西边挪了一段距离。

总体来说,每一家得到的草场都增多了,都能得利,只有温傅的白登部例外。

他的草场面积虽然增加,但因为西迁,让出了最肥美的草场,总体来说是吃大亏的。

只有他一人吃亏,别人都得利,他自然站到所有人对立面。

到时他若不同意迁移,所有突厥部落,都会联手对付他!

若是他同意了,对部落发展不利,白登内部的人定会对他不满,甚至可能内乱。

这就是一个阳谋,无论温傅怎么选,都只有弊端。

次日一大清早,薛仁贵陪同高侃一起面圣,将计划与李治说了,请求将白马商社的几处草场,划到瀚海都护府。

李治听到不用调兵,就能解决问题,当即同意了高侃的请求。

当天下午,高侃便带上李治的旨意,策马离开长安城,朝云中返回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