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7章 陛下又想启用你呢(1/2)
第367章陛下又想启用你呢
为首的是徐槿。
她披着一件蓝色斗篷,迈着小碎步,飞步而来,身边牵着名少女,正是刚才那名逃走的少女。
“妾身拜见陛下,这孩子刚才冲撞陛下,还请陛下恕罪!语儿,还不向陛下叩头请罪。”
那少女跪在地上,脆声道:“奴、奴婢错了,请陛下不要责罚奴婢。”声音颤颤巍巍。
李治抬手笑道:“没事,朕刚才自己都想笑呢,贤妃,拉她起来吧。”
徐槿这才将她拉起来,陪着李治一起在园子里逛了起来。
那少女则跟在后面。
李治问起那少女来历。
徐槿回答道:“回陛下,她是兄长一个朋友的女儿,名叫冯语儿,父母双亡,身世可怜,兄长便收留了她。妾身见她乖巧,便收她做了义女。”
宫中没有子女的嫔妃,收养年轻女子为义女,是很平常的事。
李治知道义阳公主搬去公主院后,徐槿有些寂寞,握住她手,转道朝蓬莱殿方向而去,问道:“她父母怎么死的”
徐槿停顿了一下,道:“病死的。”
李治见她神情有异,追问道:“怎么病死的”
徐槿不敢再隐瞒,低声道:“他父亲原本成立了小结社,专门承接官府工事,修一座水渠时,被人陷害,说他偷工减料。县府拿他问罪,将他家产全部充公,判处流刑。语儿父亲还未出发,便在牢中病死,她母亲也悲愤而死,临死前,将她托付给了兄长。”
李治挑了挑眉,道:“你说他父亲是被人陷害”
徐槿道:“是的,害他父亲的人,是另一个大结社的掌柜。”
李治冷哼一声,道:“县衙的人都怎么办案的,竟如此不分青红皂白”
徐槿道:“抓捕语儿父亲的县尉,收了那掌柜贿赂,官商勾结,一个谋夺语儿家产,一个谋夺水渠工事。”
李治怒火中烧,道:“那帮贪官可处理了”
徐槿轻轻抚摸着李治胸口,柔声道:“陛下不必生气,兄长回京后,便去御史台告发了那县尉。那县尉已被治了罪。”
李治道:“奸商呢”
徐槿道:“也一并处置了。”
李治听完后,却余怒未消,心情沉重。
此事既能出现在他眼前,说明类似之事,已多不胜数。
当初鲁城县之事,他便知从征幕制度改为招募制度后,会衍生出贪污腐败。
去年回京,便跟群臣讨论此事。
君臣商议后,一致认为,只有完善商律,方能杜绝此事。
新修律法的事情,他交给太子太傅于志宁、刑部侍郎李勋、大理寺少卿李友益共同负责。
后来几人新编律法,经政事堂讨论后,呈到李治面前,李治也通过了。
李治并非精于律法之人,但从眼下结果来看,这些人制定的律法,问题很大,并不能阻止各州县的贪腐之风。
倘若此风继续蔓延,导致吏治腐败,不仅百姓受苦,后世之人,也会将责任推到取消徭役之政策上。
等李治死后,此政必定废除,又回到原来的旧制。
李治自然不能允许这种情况发生。
从财政方面来看,取消徭役,解放生产力,确实对国家有利,他亲自巡视之后,也肯定了这一点。
唯一的问题是,律法跟不上制度的变化,无法有效解决腐败问题,那就必须换一批人,重新制定律法。
涉及到律法,朝中最有权威和能力之人,在他心中只有一个。
长孙无忌。
当天夜里,李治宠幸蓬莱殿,次日一大清早,来到甘露殿,准备召见于志宁几人。
结果来到正殿,不由愣住,原来殿内龙案之上,空空如也。
他这才想起,今日官员们放假,于志宁几人估计也在家中,享受难得的正日假。
李治不愿将此事拖到明年,便传旨入府,召见三人。
于志宁三人还未到,李勣、程知节和尉迟恭却先入宫求见。
三人已从姜恪口中得知,倭国的战争详情,故来找李治讨论,接下来对倭国的用兵方略。
李治接见三人后,询问三人看法。
程知节道:“陛下,熊津港之战,我军重挫倭军主力,倭国再无力插手百济之事。可先助福信,消灭义慈,再联合百济军,共伐倭国。”
尉迟恭道:“不,应趁势进攻,不可给其喘息机会,否则倭人得到时间,招募壮丁,修筑工事,固守本土,则难以轻胜。”
李治目光看向李勣,道:“李卿以为如何”
李勣道:“我军并无攻打海岛经验,不可采用旧时经验。冒然进攻,很可能犯下大错。臣以为应在正日大朝会之后,制定详细作战计划,徐图进攻。”
李治点了点头,道:“既然李公和程公都主张缓图,那就暂且缓之。”
三人当即拱手告退。
没过多久,于志宁三人来了。
于志宁毕竟是三朝元老,李治还是给他留了点面子,只将冯语儿一家的情况,跟三人说了。
三人听后,都低头不语。
李治缓缓道:“于公,国舅最近还好吗”
于志宁微微一愣,忙道:“他最近在家清闲自在,据说还刚完成了一部史书,呈给陛下,料来过的应该不错。”
李治点了点头,道:“当初永徽律,便是国舅负责主编,详尽周密,并无错漏,实有稳定国家之功,以后,你多替朕拜访一下他。”
于志宁道:“是。”
李治没有再斥责三人,挥手让他们退下了。
三人离开甘露殿后,于志宁快步急行,脸色苍白,一语不发。
他年纪太大,精力不够,故而把新律制定之事,交给了李勋和李友益,他只负责监督。
这次受皇帝斥责,可以说是受到两人之牵连。
“于太傅,陛下刚才的意思,您看……”李友益快步跟在身后,试探着问。
于志宁眯着眼道:“陛下已经给你我留了脸面,让我们自己主动上辞修律之事,回去就写奏疏吧。”
言罢,拂袖而去。
于志宁出了皇宫后,朝车夫吩咐道:“去长孙府!”
车轮滚滚,沿着朱雀街向南,随即折而向东,很快停在了长孙府外。
于志宁下了马车后,也不通报,径直进入长孙府。
上次他帮助长孙无忌,把皇帝请来,虽未起到作用,却也得到长孙无忌的信任,每次来长孙府,都不必再通报。
沿着游廊,朝长孙无忌的大书房而行。
引路的奴仆对他很是友善,边走边说:“于相公,我家阿郎正在书房跟李相公说话呢。”
于志宁愣道:“李勣你家阿郎以前不是跟他是死对头吗”
那仆人笑道:“那就不知道了,反正李相公经常来拜访我家阿郎。”
“嘿,长孙无忌当年把李勣整的那么惨,如今落魄,李勣不仅不报复,竟还经常拜访,也不知他怎么做到的。”
于志宁怀着疑问,很快来到书房之外。
正要进去通报,大门从里面打开,李勣走了出来,朝于志宁拱手道:“于公有礼了。”
于志宁拱手还了一礼,感慨道:“自李公担任左卫大将军后,我唐军锐不可当,战无不胜,李公实有大功。”
李勣道:“于公过誉,此皆是陛下圣裁,某不敢居功。”
于志宁笑道:“听说,这次在百济的战争中,我军斩首四五万人,不知接下来,陛下是否会对倭国继续用兵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